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医疗装备产业链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医疗装备是指以改善和提升人民健康为目的而开发的高技术装备,包括硬件、软件、集成系统及支持系统。
医疗装备行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涉及生物、医药、机械、电子、冶金、化工、信息等多个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其产业链主要有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产业链条长。医疗装备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中游医疗装备研发、制造和服务,以及下游的批发零售、医疗卫生行业和家庭用户三大环节。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和社会治理(医疗保险、行业监管)等经济社会活动。
二是链上企业多。医疗装备产业属于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行业,每种产品又涉及电子器件、机械制造、生物化学、医用材料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产业链庞杂、参与企业众多。以呼吸机为例,为其配套的上游企业全国达850多家,既有通用的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软件企业,也包括专用的涡轮风机、电子芯片、各种传感器、电磁阀、氧气源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
三是创新投入大。医疗装备技术复杂,产品的研发制造要求高,涉及学科多、知识密集,往往都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产品性能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升。研发周期长,少则3-5年、多则需要8-10年才能打造出一款原创的高端装备。因此需要研发的投资强度大,产融结合是其最大的特点。
四是行业监管严。医疗装备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世界各国均对医疗装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维修服务、操作使用等各环节制定了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全产业链的监管有别于其他行业。
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链已较成熟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我国医疗装备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一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署了一批高端医疗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科技攻关、创新发展应用、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国家药监局通过绿色通道为100余项创新产品颁发了医疗器械注册证。政府引导和市场急需,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超导磁体、电子加速器、射频/谱仪等关键部件打破国外垄断,第三代心脏支架、骨科手术机器人、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电监护仪、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产量全球领先。
二是市场规模大,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医疗装备市场规模达到8400亿元,近五年年复合增长率11.8%。庞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高速增长,2020年实现营收4100亿元,近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国内企业营收占全球营收超过10%(全球4519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医疗装备生产制造基地。
三是制造体系基本健全,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形成了22大类1100多个品类的产品系列,覆盖了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初步满足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基本需求。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北、上海和北京等地汇聚了65%以上的生产企业,形成了若干个协作配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四是开放合作深度发展,本土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美敦力等全球医疗装备巨头都已在国内投资建厂,带动我国医疗装备整体水平提升。民族企业迅速崛起,深圳迈瑞、山东新华、北京乐普等企业进入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深圳迈瑞、沈阳东软、上海联影、山东新华等企业产品销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是企业智能转型提速,助推质量品牌提升。沈阳东软、深圳迈瑞、上海联影等龙头企业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制定标准规范,建立试验验证平台,已初步实现远程运维标准化、设备故障率降低、维修成本减少等目标。一批供应商也面向医疗装备行业量身定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积极推进中小医疗装备企业智能转型。
六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装备产业链经受了考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国内复工复产压力大、全球供应链日趋紧张等问题,医疗装备行业积极组织生产、加班加点保障供应,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和全球抗疫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与医疗装备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医疗装备产业链尚有许多短板弱项,如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差、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生态有待完善等。
六方面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医疗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部门携手联合,统筹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强政策、规划、标准、认证、法规等的协同,共同推进医疗装备高质量发展。
二是夯实产业基础,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鼓励医疗装备行业与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船舶等行业跨领域合作,瞄准《规划》确定的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医用软件、基础工艺,以及知识产权、标准制定、检测验证、认证认可、信息安全等产业技术基础的瓶颈短板集中攻关,为建成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固基础。
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完善重点产品产业链。聚焦诊断检验装备、治疗装备、监护与生命支持装备、中医诊疗装备、妇幼健康装备、保健康复装备、高端植介入器械等重点领域,系统梳理重点医疗装备产品上下游关键环节和供应链关系,编制主要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图谱,从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五个外界环境因素和产业链的供应商、组织、客户、环境四个层析等多个维度,研判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潜在风险,着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四是推动跨界融合,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立足产业规模优势、大工业配套优势,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鼓励航空航天、核工业、通用机械、新材料等领域的央企国企、优势企业与医疗装备企业跨行业合作,补齐先进基础材料、元器件、配套试剂以及制造工艺短板;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发挥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从原始创新、技术攻关、试点示范,到推广应用,深化医疗装备与电子信息、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跨领域融合,加快智能、新型医疗装备发展,构筑特色长板;不断完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五是坚持医工协同,推进供应链生态建设。支持医疗装备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加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与医疗装备创新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医疗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紧密上下游企业协作关系,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形成医疗装备研发制造高地。进一步完善创新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疗装备应用示范,打通医疗装备研发到应用产业链最后“一公里”。
六是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挥多双边合作和对话机制作用,推动研发设计、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等多领域合作,积极营造开放、透明、包容、公平的国际化市场环境。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资本、技术、品牌等合作模式,整合国内外、多领域优质资源,布局全球发展,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引领整合和组织协同,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成套医疗装备“走出去”,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
(本文系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 石镇山)
(责编:申佳平、吕骞)